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落地一周年:部分机构整改压力不减 理财公司频推替代产品

广告位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冯樱子   2021年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冯樱子

  2021年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给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戴上“紧箍”。

  如今,正值《通知》下发一年,《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该类产品数量有小幅上升。部门机构整改压力仍然不小。

  此外,理财子公司在压降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同时,也积极推出流动性强、风险较低的投资替代品,其中包括最低持有期的净值型产品和短期定开产品等。而每天开放的中短债理财产品也成为银行理财新风向。

  兴银理财现金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从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的角度来看,每日开放申赎的短债产品和现金管理产品比较相似。但短债产品采用市价估值,净值波动可能会高于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部分产品规模仍需压降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曾是多数银行理财子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之一。自去年以来,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政策频出,给此类产品戴上“紧箍咒”。

  2021年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在现金管理类理财业务投资范围、资产久期,以及运作管理要求等方面,总体全面对标货币基金监管要求,防范监管套利,并设定了截至2022年末的过渡期。

  此后,监管提出,拟要求相关银行理财子公司在2021年年底前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比压降至40%,到2022年年底下降到30%。

  如今,《通知》下发正值一年的时间。整体来看,部分机构在产品压降方面仍存在较大整改压力。

  近日,普益标准发布银行理财产品统计数据,其中显示截至2021年6月11日,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共计458只,自2021年6月开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数量持续下降,至2021年底仅400只。

  但自2022年1月起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数量开始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6月6日,存续数量为435只。

  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数量在通知发布后明显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目前仍处于数量上升阶段。

  对此,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符合客户稳健投资的诉求,同时兼具较好的流动性与收益。且现金管理类理财在收益及申赎条件等方面的客户体验优于货基产品。

  此外,王一峰提到,银行具有借助现金管理类理财做大净值型产品规模的动机,因此规模上升也是需求端的体现。

  在产品收益方面,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1日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5%,而截至2022年6月6日存续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61%,业绩比较基准有略微下降。

  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类产品收益率呈下降趋势。目前该行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没有新增,但过去发行期限较长的产品暂未到期,有部分存量,只能逐步调整压缩。

  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整改节奏不尽相同。截至4月末,已有交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三家公司的现金管理产品类占比已经均压降至30%以内,提前完成整改任务。多数银行理财子公司现金理财占比已被稳稳压降在了四成以内。

  交银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过渡期内的整改压力较小,当前产品剩余期限正在逐月下降至合规水平附近,到2022年末将不再持有剩余期限超标的资产。

  从规模占比上来看,交银理财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也一直在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已率先压降并稳定在30%以下。

  但部分银行仍面临不小的整改压力。过去,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增厚收益的方法主要是资产端拉长久期、投资非标、信用下沉等方式。随着《通知》出台,这些增厚利润的手段将被遏制。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些理财子公司现金类理财整改面临压力,尽管过渡期接近一年,但部分银行现金类理财存量不小。在压缩存量的同时,部分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银行需要创新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避免客户流失。

  理财公司积极布局替代产品

  为了承接现金管理类产品压降后让出的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的需求空间,自2021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频频推出替代产品。

  其中,利用超短期理财产品替换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需求,是目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的主流做法之一,其中包括最低持有期的净值型产品和短期定开产品等。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多家理财公司陆续尝试推出了品类丰富的短期限理财产品,一大批持有期一周、双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开放式产品纷纷现身市场。

  从收益上看,大部分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为2%-3%,而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大多在3%以上,部分能达4%。

  例如,建信理财嘉鑫固收最低持有60天理财产品,1元起购,R2中低风险,主投债券,近3个月年化4%,持有60天后每日可赎。交银理财固收精选日开3号,持有90天后每日可赎,同样为1元起购、R2中低风险产品,近3个月年化为3.49%。

  此外,中短债理财产品也成为银行理财新风向。今年年初,市场掀起购买中短债基金的热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短期纯债基金环比增速最高,达20.8%。

  不仅是券商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研究短债理财产品。例如,工银理财推出的鑫添益短债债券型(每日开放)个人理财产品,产品为1万元起购,R2中低风险,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3.35%,近三个月(2022.03.15-2022.06.13)年化收益为3.49%。另外一款鑫天益纯债债券型个人理财产品,同样为每天开放,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4.17%。

  兴银理财现金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从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的角度来看,每日开放申赎的短债产品和现金管理产品比较相似。

  同时,上述负责人提出,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短债产品由于不受《通知》的约束,更容易做高收益、做大规模。但值得注意的是,短债产品采用市价估值,净值波动可能会高于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对于购买短债理财产品的风险,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提到,随着市场环境和公司运营情况的变化,部分债券发行公司可能面临短期流动性危机从而导致违约情况,因此短债理财产品与普通债券类产品一样,都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另外,黄诗慧表示,短债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明显,且由于持有时间较短,或将产生亏损的风险;由于短债类持有时间较短,在产品净值波动下,或将出现产品收益小于产品手续费的情况。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